1 工艺专业



1.1 热源厂、热力站及泵站
1.1.1 运煤系统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5.2.3  煤场(库)型式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符合国家和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要求;采用封闭煤库时,应有防止可燃气体和可燃粉尘积聚的措施;
        2 有自燃性的煤堆应有压实、洒水或其他防止自燃的措施。
    2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 6.1.4  设计煤斗、落煤管时应采取防撒和防积煤措施。
    (2) 6.1.5  用于输送容易自燃煤种的输送带和导料槽的防尘密封条应采用阻燃型。卸煤装置、筒仓、混凝土或金属煤斗、落煤管等的内衬应采用不燃材料。
    (3) 6.1.6  燃用容易自燃煤种的热源厂从贮煤设施取煤的第一条带式输送机上应设置明火煤监测装置。当监测到明火时,应有禁止明火进入后续运煤系统的措施。
1.1.2 锅炉煤粉系统
    1《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6.2.2  煤粉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煤粉仓内表面应平整、光滑、耐磨和不积粉,几何形状和结构应使煤粉能够顺畅自流;煤粉仓的顶部应消除死角空间;煤粉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2 煤粉仓应封闭严密,任何开孔必须有可靠的密封结构,不应使用敞开式煤粉仓;煤粉仓的进粉和出粉装置必须具有锁气功能;
        4 应在煤粉仓的上部设置惰性介质引人管的固定接口;
        6 煤粉仓及其顶盖应具有整体坚固性和严密性;煤粉仓上设置防爆门时,煤粉仓应按最大爆炸压力不小于 40kPa 和 30kPa 负压设计;
        8 除无烟煤以外的煤粉仓应有防爆设施。
    (2)6.2.4 煤粉系统的设备保温材料、管道保温材料及在煤仓间穿过的汽、水、油管道保温材料均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3)6.2.5 磨制高挥发分煤种的制粉系统不宜设置系统之间的输送煤粉机械;必须设置系统之间的输粉机械时应布置输粉机械的温度测点、吸潮装置。
    (4)6.2.7 煤粉系统的防爆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煤粉系统设备和其他部件按小于最大爆炸压力设计时,应设置防爆门;
        2 磨制无烟煤的煤粉系统以及在惰性气氛下运行的煤粉系统,可不设置防爆门;
        3 防爆门动作时喷出的气流,不应危及附近的电缆、油气管道和经常有人通行的部位;
        4 防爆门引出管爆炸喷出物的周围不应有可燃材料;
        5 煤粉仓防爆门的引出管应引至室外。
    (5)6.2.8 磨煤机出口的气粉混合物温度,应不大于表 6.2.8 的规定。
    (6)6.2.9 磨制混合品种燃料时,磨煤机出口的气粉混合物的温度,应按其中最易爆的煤种确定。
    (7)6.2.10 采用热风送粉时,对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15%及以上的烟煤及贫煤,热风温度的确定应使燃烧器前的气粉混合物的温度不超过 160℃;对无烟煤和干燥无灰基挥发分15%  以下的烟煤及贫煤,其热风温度可不受限制。
    (8)6.2.11 当制粉系统设置有中间煤粉储仓时,宜设置该系统停止运行后的放粉系统。
    (9)6.2.12 对爆炸感度高(挥发分高)和自燃倾向性高的烟煤和褐煤,采用中速磨煤机或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时,宜设置一氧化碳监测装置和磨煤机(分离器)后介质温度变化梯度测量装置。
1.1.3 锅炉烟风系统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8.0.4 燃油、燃气和煤粉锅炉烟道和烟囱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烟气容易集聚的地方,以及当多台锅炉共用 1 座烟囱或 1 条总烟道时,每台锅炉烟道出口处应装设防爆装置,其位置应有利于泄压;当爆炸气体有可能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时,防爆装置上应装设地压导向管;
    2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6.3.1 空气预热器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烟道和风道上应设温度传感器,温度报警信号应上传到控制室,空气预热器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应设有停转报警装置、水冲洗系统和灭火系统;
        3 锅炉空气预热器的传热元件在出厂和安装保管期间不得采用浸油防腐方式。
    (2)6.3.2 除尘器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除尘器的进出口烟道上,应设置烟温测量和超温报警装置;
        2 袋式除尘器进出口烟道的每个流道上宜设置关断门。
    (3)6.3.3 脱硫塔其后的烟道应设置人孔。
    (4)6.3.4 发电厂液氨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液氨储罐宜布置在敞开式带顶棚的建筑物中;
        2 液氨储罐的进料管宜从罐体的下部接入,若必须从上部接人,进料管宜延伸到距罐底 200mm 处;
        3 液氨储罐应设置固定喷淋冷却水系统、高低液位报警系统、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
        4 液氨区除液氨储罐以外的其他设备应布置在防火堤外;
        5 液氨区应设置氨气泄漏检测器和逃生风向标;
        6 液氨系统应配备氮气吹扫装置;
        7 所有接触氨的材质不应采用铜质材料;
        8 氨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除必须用法兰与设备和其他部件相连接外,氨管道管段应采用焊接连接;
        9 氨管道应有防静电的接地措施;
        10 氨管道宜采用架空布置,不应地沟敷设;氨气管道与其他管道共架敷设时,氨气管道应布置在外侧并在上层;
        11 氨的安全阀排气不应直接排空,应处理后排放;
        12 氨管道上的间门和附件应保证其严密性,严禁使用闸阀;阀门的执行机构宜采用气功;采用电动阀时应采用防爆型的电动执行机构;
        13 氨气/空气混合器或氨气/烟气混合器出口的氨气浓度应有监测措施。
1.1.4  燃油系统
1.1.4.1 燃油贮运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6.2.4 重油贮油罐内油被加热后的温度应低于当地大气压力下水沸点 5℃,且应低于罐内油闪点 10℃,并应按两者中的较低值确定。
    (2)6.2.5 地下、半地下贮油罐或贮油罐组区应设置防火堤,防火堤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的有关规定;轻油贮油罐与重油贮油罐不应布置在同一个防火堤内。
    2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6.4.1 锅炉点火、助燃及燃油用油品火灾危险性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074 的有关规定。
    (2)6.4.2 从下部接卸油罐车的卸油系统,应采用密闭式管道系统。甲、乙类油品油罐车的卸油必须采用密闭方式,并采用快速接头连接。
    (3)6.4.3 加热燃油、燃油管道伴热、燃油管道蒸汽清扫的蒸汽温度应低于油品的自燃点,且不应超过 250℃。
    (4)6.4.5 储存甲乙类油品的固定顶油罐和卧式油罐的通气管上应装设呼吸阀和阻火器,储存丙类油品的固定顶油罐和卧式油罐应设置通气管,丙 A 类油品应装设阻火器。
    (5)6.4.6 油罐应有油位测量装置和高油位报警器。油罐还应设置降温措施。
    (6)6.4.8 油罐区卸油总管和供油总管应布置在油罐防火堤外。油罐的进、出口管道,在靠近油罐处和防火堤外面应分别设置隔离阀。油罐区的排水管在防火堤外应设置隔离阀。
    (7)6.4.9 进出油罐防火堤的各类管道宜从防火堤顶跨越。当需要直接穿过防火堤时,管道与防火堤间的缝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紧密填塞,当管道周边有可燃物时,还应在堤体两侧 1m 范围内的管道上采取绝热措施;当直径大于或等于 32mm 的可燃或难燃管道穿过防火堤时,除填塞防火封堵材料外,还应设置阻火圈或阻火带。
    (8)油泵房应设在油罐防火堤之外,并与防火堤有足够的防火间距。油泵房应设置必要的泄压设施,安装通风设备和可燃气体报警器。
    3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13.2.15  油箱(罐)的进油管和回油管应从油箱(罐)体顶部插入,管口应位于油液面下,并应距离箱(罐)底 200mm。
1.1.4.2 燃油设施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6.1.5 不带安全阀的容积式供油泵,在其出口的阀门前靠近油泵处的管段上,必须装设安全阀。安全阀的排出管应接至油罐与油泵之间的回油管道上,回油管道不应装设阀门。
    (2)6.1.7 燃油锅炉房室内油箱的总容量,重油不应超过 5m3,轻柴油不应超过 1m3;室内油箱及其附属设施应安装在单独的房间内;当锅炉房总蒸发量大于等于 30t/h,或总热功率大于或等于 21MW 时,室内油箱应采用连续进油的自动控制装置;当锅炉房发生火灾事故时,室内油箱应自动停止进油。
    (3)6.1.9 室内油箱应采用闭式油箱;油箱上应装设直通室外的通气管,通气管上应设置阻火器和防雨设施;油箱上不应采用玻璃管式油位表。
    (4)6.1.11 室内油箱应装设将油排放到室外贮油罐或事故贮油罐的紧急排放管;排放管上应并列装设手动和自动紧急排油阀;排放管上的阀门应装设在安全和便于操作的地点;对地下(室)锅炉房,室内油箱直接排油有困难时,应设事故排油泵;对非独立锅炉房,自动紧急排油阀应有就地启动、集中控制室遥控启动或消防防灾中心遥控启动的功能。
    (5)6.1.12 室外事故贮油罐的容积应大于或等于室内油箱的容积,且宜埋地安装。
    (6)6.1.13 室内重油箱的油加热后的温度不应超过 90℃。
    (7)6.1.14 燃用重油的锅炉尾部受热面和烟道宜设置蒸汽吹灰和蒸汽灭火装置。
1.1.4.3 燃油管道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6.2.9 油泵房至贮油罐之间的管道及接入锅炉房的室外油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设;当采用地沟敷设时,地沟与建筑物外墙连接处应填砂或用耐火材料隔断。
    (2)13.2.7 在重油供油系统的设备和管道上应装吹扫口,吹扫口位置应能够吹净设备和管道内的重油;吹扫介质宜采用蒸汽,亦可采用轻油置换,吹扫用蒸汽压力宜为 0.6 MPa~1MPa(表压)。
    (3)13.2.8 固定连接的蒸汽吹扫口应有防止重油倒灌的措施。
    (4)13.2.9 每台锅炉的供油干管上应装设关闭阀和快速切断阀;每个燃烧器前的燃油支管上应装设关闭阀;当设置 2 台或 2 台以上锅炉时,尚应在每台锅炉的回油总管上装设止回阀。
    (5)13.2.12 燃油管道应采用输送流体的无缝钢管,除与设备、阀门附件等处可用法兰连接外,其余应采用氩弧焊打底的焊接连接。
    (6)13.2.13 室内油箱间至锅炉燃烧器的供油管和回油管宜采用地沟敷设,地沟内宜填砂,地沟上面应采用不燃材料封盖。
    (7)13.2.14 燃油管道垂直穿越建筑物楼层时,应设置在管道井内,并宜靠外墙敷设;管道井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燃油管道穿越每层楼板处,应设置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防火隔断;管道井底部应设深度为 300mm 填砂集油坑。
    (8)13.2.17 燃油管道穿越楼板或隔墙时,应敷设在套管内,套管的内径与油管的外径四周间隙不应小于 20mm;套管内管段不得有接头,管道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应用麻丝填实,并应用不燃材料封口;管道穿越楼板的套管,上端应高出楼板 60 mm~80mm,套管下端与楼板底面(吊顶底面)平齐。
    (9)13.2.18 燃油管道与蒸汽管道上下平行布置时,燃油管道应位于蒸汽管道的下方。
    (10)13.2.20 煤粉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供油系统的管道设计,宜符合本标准第 13.2.1 条和第 13.2.9 条的规定。
    (11)13.2.21 燃油系统附件严禁采用能被燃油腐蚀或溶解的材料。
    2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6.4.12 燃油管道宜架空敷设,且应布置在热力管道的下方。当受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地沟或直埋敷设。采用地沟敷设时,应进行分段封堵;采用直埋时,必须设置检漏设施,并对管道进行防腐处理。当燃油管道穿越铁路或道路时应敷设在管涵或套管内。
    (2)6.4.13 燃油管道及阀门应采用钢质材料。除必须用法兰与设备和其他部件相连接外,油管道管段应采用焊接连接。燃油管道采用法兰连接时,宜设有防止漏油事故的集油措施。严禁采用填函式补偿器。燃油管道法兰垫片应选用耐油垫片,严禁使用塑料垫、橡皮垫(包括耐油橡皮垫)和石棉垫。
    (3)6.4.14 燃油管道阀门的执行机构宜采用气动。采用电动阀时应采用防爆型的电动执行机构。
    (4)6.4.15 燃烧器油枪接口与固定油管道之间,宜采用带金属编织网套的波纹管连接。
    (5)6.4.17 油系统的设备及管道的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6)6.4.18 在装设波纹管补偿器的燃油管道上宜采取防超压的措施。
1.1.5  燃气系统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 7.0.3 燃用液化石油气的锅炉间和有液化石油气管道穿越的室内地面处,严禁设有能通向室外的管沟(井)或地道等设施。
    (2)7.0.4 锅炉房点火用的液化石油气罐应存放在用非燃烧体隔开的专用房间内;液化石油气钢瓶应采用自然气化方式,钢瓶的总容积应小于 1m3。
    (3)7.0.6 锅炉房燃气调压站、调压装置和计量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 的有关规定。
    (4)13.3.2 在引入锅炉房的室外燃气母管上,在安全和便于操作的地点应装设与锅炉房燃气浓度报警装置联动的紧急切断阀,阀后应装设气体压力表。
    (5)13.3.3 锅炉房内燃气管道宜架空敷设;输送相对密度小于 0.75 的燃气管道,应设在空气流通的高处;输送相对密度大于或等于 0.75  的燃气管道,宜装设在锅炉房外墙和便于检测的位置。
    (6)13.3.4 燃气管道上应装设放散管、取样口和吹扫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其位置应能将管道与附件内的燃气或空气吹净;
        2 放散管可汇合成总管引至室外,其排出口应高出锅炉房屋脊 2m 以上,并应使放出的气体不致窜入邻近的建筑物和被通风装置吸入;
        3 密度比空气大的燃气放散,应采用高空或火炬排放,并应满足最小频率上风侧区域的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当工厂有火炬放空系统时,宜将放散气体排入该系统中。
    (7)13.3.6 锅炉房内燃气管道不应穿越易燃或易爆品仓库、值班室、配变电室、电缆沟(井)、电梯井、通风沟、风道、烟道和具有腐蚀性质的场所。
    (8)13.3.7 每台锅炉燃气干管上应配套性能可靠的燃气间组,阀组前燃气供气压力和阀组规格应满足燃烧器最大负荷需要;阀组基本组成和顺序应为切断阅、压力表、过滤器、稳压阀、波纹接管、2 级或组合式检漏电磁阀、阀前后压力开关和流量调节蝶阀;点火用的燃气管道宜从燃烧器前燃气干管上的 2  级或组合式检漏电磁阔前引出,并应在其上装设切断阀和 2  级电磁阀。。
    (9)13.3.10 燃气管道穿越楼板或隔墙时,应符合本规范第 13.2.17 条的规定。
    (10)13.3.11 燃气管道垂直穿越建筑物楼层时,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并应靠外墙敷设;穿越建筑物楼层的管道井,每隔 2 层或 3 层应设置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防火隔断;相邻 2  个防火隔断的下部应设置丙级防火检修门;建筑物底层管道井防火检修门的下部,应设置带有电动防火阀的进风百叶;管道井顶部应设置通大气的百叶窗;管道井应采用自然通风。
    (11)13.3.12 管道井内的燃气立管上不应设置阀门。
    (12) 13.3.13 燃气管道与附件严禁使用铸铁件;在防火区内使用的阀门,应具有耐火性能。
    2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10.3.2  天然气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厂内天然气管道宜高支架敷设、低支架沿地面敷设或直埋敷设,在跨越道路时应采用套管,不应地沟内敷设;
        2 除必须用法兰与设备和阀门连接外,天然气管道管段应采用焊接连接;
        3 进厂天然气总管应设置紧急切断阀和手动关断阀,并且在厂内天然气管道上应设置放空管、放空阀及取样管;在两个阀门之间应提供自动放气阀,其设置和布置原则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 的有关规定执行;
        4 天然气管道试压前需进行吹扫,吹扫介质宜采用不助燃气体;
        5 天然气管道应以水为介质进行强度试验,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 倍;强度试验合格后,应以水和空气为介质进行严密性试验,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05 倍;再以空气为介质进行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为 0.6MPa;
        6 天然气管道的低点应设排液管及两道排液阀,排出的液体应排至密闭系统。
1.1.6 柴油发电机系统
    1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6.6.1  柴油发电机的油箱应设置快速切断阀,油箱不应布置在柴油机的正上方。
    (2)6.6.2  柴油机排气管的室内部分,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保温。
    (3)6.6.3  柴油机曲轴箱宜采用正压排气或离心排气;当采用负压排气时,连接通风管的导管应设置钢丝网阻火器。
1.1.7 厂区管线的综合布置
    1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4.0.14  厂区管线与电力线路的综合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和可燃气体管道宜架空敷设;沿地面或低支架敷设的管道不应妨碍消防车的通行;
        2 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和可燃气体管道不得穿过与其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装置及储罐区等;
        3 架空电力线路不应跨越用可燃材料建造的屋顶及甲、乙类建(构)筑物;不应跨越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及可燃气体储罐区。
    (2)5.3.7  主厂房疏散楼梯间内部不应穿越可燃气体管道,蒸汽管道,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和电缆或电缆槽盒。
    (3)5.3.11  电缆沟及电缆隧道在进出主厂房、主控制楼、配电装置室时,在上述建筑物外墙处应设置防火墙。电缆隧道的防火墙上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4)5.3.12  当管道穿过防火墙时,管道与防火墙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填实。当直径大于或等于 32mm 的可燃或难燃管道穿过防火墙时,除填塞防火封堵材料外,还应在防火墙两侧的管道上采取阻火措施。
 1.1.8 供暖、通风及空调系统
1.1.8.1 供暖
    1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049-2011
    (1)8.1.2  甲、乙类厂房或甲、乙类仓库严禁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供暖;蓄电池室、供(卸)油泵房、油处理室、汽车库及运煤(煤粉)系统等产生易燃易爆气体或物料的建筑物或房间,严禁采用明火取暖。
    (2)8.1.4 供暖管道不应穿过变压器室、配电装置室等电气设备间。
    (3)8.1.6 当供暖管道穿越防火墙时应预埋钢套管,管道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应采用耐火材料严密封堵,并在穿墙处设置固定支架。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1)9.2.4 供暖管道不应穿过存在与供暖管道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房间,确需穿过时,应采用不燃材料隔热。
1.1.9.2 通风和空气调节
    1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50229-2019
    (1)8.2.1 当集中控制室、电子设备间等房间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应设置火灾后的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应按房间换气次数不少于每小时 6  次计算,排风机宜采用钢制轴流风机。
    (2)8.2.2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回风管,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防火阀,防火阀动作温度应为 70℃。
        1 穿越重要设备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2 穿越通风空调机房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3 穿越防火分区处;
        4 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
        5 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3)8.2.3 穿过墙体或楼板的防火阀两侧各 2m  范围内的风道保温应采用不燃烧材料,穿过处的空隙应采用防火材料封堵。
    (4)8.2.8 空气调节系统风道的保温材料、冷水管道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应采用不燃材料。
    2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50229-2019-8.2.7、《建筑防火规范》GB50016-2014-9.3.14
    通风空调系统的风道及其附件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挠性接头可采用难燃材料制作。丙、丁、戊类厂房内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及其附件,当不跨越防火分区且在跨越房间隔墙处设置防火阀时,可采用难燃材料。风管内设置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的开关应与风机的启停联锁控制。电加热器前后各 0.8m 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有高温、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均应采用不燃材料。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1)9.3.2 厂房内有爆炸危险的排风管道,严禁穿过防火墙和有爆炸危险的房间隔墙。
1.1.9.3 电气设备间通风
    1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8.3.2 厂用配电室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通风设备应与其联锁,当出现火警时应能立即停运;
        2 当几个屋内配电装置室共设一个通风系统时,应在每个房间的送风支风道上设置防火阀。
    (2)8.3.3 变压器室的通风系统应与其他通风系统分开,变压器室之间的通风系统不应合并。具有火灾探测器的变压器室,当发生火灾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自动切断通风机的电源。
1.1.9.4 燃油、燃气系统通风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20-15.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9.3.15
    (1)燃油或燃气锅炉房应设置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施。燃气锅炉房应选用防爆型的事故排风机。当采取机械通风时,机械通风设施应设置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1 独立设置的燃油或燃气锅炉房通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燃油锅炉房的正常通风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少于 3 次/h 确定,事故排风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少于 6 次/ h 确定;
        燃气锅炉房的正常通风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少于 6 次/h 确定,事故排风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少于 12 次/h 确定。
        2 设在其他建筑物内的燃油、燃气锅炉房的锅炉间,应设置独立的送排风系统,其通风装置应防爆,新风量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锅炉房设置在首层时,对采用燃油作燃料的,其正常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 3 次,事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 6 次;对采用燃气作燃料的,其正常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 6 次,事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 12 次;
        锅炉房设置在半地下或半地下室时,其正常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 6 次。事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 12 次;
        锅炉房设置在地下或地下室时,其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 12 次;
        送入锅炉房的新风总量,必须大于锅炉房 3 次的换气量;
        送入控制室的新风量,应按最大班操作人员计算。
     
  注:换气量中不包括锅炉燃烧所需空气量。
    2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20-15.3.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9.1.2
    (1)燃气调压间等有爆炸性危险的房间,应有每小时不少于 6 次的换气量;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并应设每小时换气不少于 12 次的事故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应防爆。事故通风系统应与可燃气体泄漏探测装置连锁,当室内可燃气体浓度大于或等于其爆炸下限限度 25%时,事故通风系统应启动运行。
    3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15.3.9 油泵间和贮存闪点小于或等于 45℃的易燃油品的地下油库,除采用自然通风外,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每小时换气不应小于 6 次/h,事故排风换气不应小于 12 次/h;计算换气量时,房间高度可按 4m 计算;环境温度或燃油运行温度大于或等于燃油闪点的油泵间和易燃油库的通风装置应防爆。
    4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8.4.1 油泵房机械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空气不应再循环;
        2 通风设备应采用防爆型,风机应与电机直接连接;
        3 排风管不应设在墙体内,并不宜穿过防火墙;当必须穿过防火墙时,应在穿墙处设置防火阀。
    (2)8.4.2 通行和半通行的油管沟应设置通风设施,并应设置可靠的接地装置。
    (3)8.4.3 含油污水处理站应设置通风设施。
    (4)8.4.4 油系统的通风管道及其部件应采用不燃材料。
    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1)9.1.6 可燃气体管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不应穿过通风机房和通风管道,且不应紧贴通风管道的外壁敷设。
1.1.9.5 运煤系统通风除尘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5.2.6 从煤场到锅炉间及锅炉间内部的运煤系统应采用封闭式,并应有可靠的防尘除尘措施;
    (2)16.1.12 运煤系统的转运处、破碎筛选处和锅炉干式机械除灰渣处等产生粉尘的设备和地点,应有防止粉尘扩散的封闭措施和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装置。
    (3)16.1.13 锅炉房干煤棚、煤库和灰渣场周围应有防止粉尘扩散的封闭措施。
    2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049-2011
    (1)21.4.4 运煤系统地下卸煤沟、运煤隧道、转运站等地下建筑物应有通风实施,宜自然进风、机械排风。通风量可按夏季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小于 15 次、冬季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小于 5  次计算。对于严寒地区冬季通风、除尘系统运行期间,应根据热、风平衡计算冬季通风耗热量,其补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通过采暖系统予以补偿。
        2 允许室内温度低于 16℃,但不低于 5℃。
    3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8.5.1 运煤系统的卸煤装置、转运站、碎煤机室、筒仓和煤仓间应设通风除尘装置。
    (2)8.8.2 运煤建筑采用机械通风除尘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风除尘设备的电机应采用防爆型,室内通风除尘设备配套电气设施的外壳防护等级应达到 IP54 级;
        2 通风除尘装置应设置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3 除尘器本体或风管负压段应设置泄压装置;
        4 排风管道应引到室外安全处。
    (3)8.5.4 当煤尘干燥无灰基挥发份大于或等于 30%,采用静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时,除尘器本体及除尘风道应采取安全可靠的防煤粉自燃措施,在除尘器本体前的除尘管段上应设置防火阀。
    (4)8.5.5 运煤系统中通风除尘系统的风管和部件均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风机进出口处的挠性接头可采用难燃烧材料制作。
1.1.9.6 其他建筑通凤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20
    (1)16.2.5 锅炉房磨煤机宜布置在隔声室内,隔声室通风设施应按防爆要求设置。
    2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8.6.2 氨间应设置排风装置。当采用机械排风时,通风设备应采用防爆型,风机应与电机直接连接。
    (2)8.6.3 柴油发电机房通风系统的通风机及电机应为防爆型,并应直接连接。
    (3)8.6.4 设有柴油发动机消防泵组的消防水泵房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通风系统的通风机和电机应为防爆型,并应直接连接。
    (4)8.6.5 配置气体灭火系统的钢瓶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
1.1.9.7 防烟与排烟
    1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
    (1)8.7.1 火力发电厂生产建筑和辅助生产建筑内的下列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其他场所可不设置排烟设施:
        1 高度超过 32m 的厂房内长度大于 20m 的内走道;
        2 集中控制楼、化学试验楼、检修办公楼等建筑内各层长度大于 40m 的疏散走道;
        3 建筑面积大于 50m2 且无外窗的集中控制室或单元控制室。
    (2)8.7.2 火力发电厂下列场所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
        1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
        2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 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
   (3)8.7.3 配备全淹没气体灭火系统房间的通风、空调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与消防控制系统联锁,当发生火灾时,在消防系统喷放灭火气体前,通风空调设备的防火阀、防火风口、电动风阀及百叶窗应能自动关闭;
        2 应设置灭火后机械通风装置,排风口宜设在防护区的下部并应直通室外,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少于每小时 6 次。
    (4)8.7.4 防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5)8.7.5 当排烟管道布置在吊顶内时,应采用不燃材料隔热,并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 150mm  的距离。
    (6)8.7.6 防排烟系统中的管道,在穿越隔墙、楼板的缝隙处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封堵。
    (7)8.7.7 设置感烟探测器区域的防火阀应选用防烟防火间,并与消防信号连锁。
    (8)8.7.8 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

1.2 供热管网
1.2.1  供热管网
    1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
    (1)8.2.9 通行管沟应设事故人孔。设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沟,事故人孔间距不应大于 100m;热水管道的通行管沟,事故人孔间距不应大于 400m。
    (2)8.2.20 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
    (3)8.2.21 当热力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 300mm 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漏进管沟。
    (4)8.2.22 管沟敷设的热力网管道进入建筑物或穿过构筑物时,管道穿墙处应封堵严密。
    (5)8.2.23 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同架空输电线或电气化铁路交叉时,管道的金属部分(包括交叉点两侧 5m 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小于 10Ω。

    (6)8.5.20 架空敷设管道上,露天安装的电动阀门,其驱动装置和电气部分的防护等级应满足露天安装的环境条件,为防止无关人员操作应有防护措施。

目录导航